我国古代把“露”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。仲秋“白露”节气,露“凝而白”,至季秋“寒露”时已是“露气寒冷”,将凝结为霜了。
寒露节气后寒意猛增,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,阴气渐生,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。如果不注意及时预防,增减衣物,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、咳嗽发热。
因此,寒露养生除了遵从秋季润肺、育肾的养生原则之外,还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、养护脾胃。
润肺防燥 及时补水
寒露干燥的气候易导致肺火,因此秋季要注意润肺防燥。肺喜滋润,需及时补充水分,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,并经常开窗通风。
护阳御寒 改善体虚
寒露的到来,气候由热转寒,秋季宜“养收”,改善体虚要补阳气。
《黄帝内经》讲“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,养收,指的就是收敛阳气。对我们来说,则是在给身体打地基,五脏六腑受到了阳气的濡养,来年就不会给寒邪、病邪入侵身体的机会。
顾护脾胃 饮食清淡
中医认为,脾胃为后天之本,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,脾胃功能健旺,才能抵御秋冬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疾病;一旦脾胃运化失常,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,如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、食欲不振等。
所以饮食要清淡温和,尽量不吃或少吃各种生冷寒凉的食物,还要少吃辛辣、刺激的食物;不暴饮暴食,避免增加脾胃的负担。
补肾益气 有益冬藏
据中医五行理论,秋季属金,金生水,而水对应肾。金秋寒露之际,若是能对肾脏进行适当养护,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加强肾气“内收”的力量,有益即将到来的冬藏。
日常可食用黄精、覆盆子、干姜等可以益气固精补肾、温阳祛寒的药食同源中药材。
早睡早起 调养精神
寒露后,“阴气长,阳气收。”此时要注意保养阳气,早睡早起,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。
此外,寒露前中后连续三天,最佳时间亥时(21-23时),用温水浴足,后点按太渊穴(肺经原穴)、太溪穴(肾经原穴)和太白穴(脾经原穴)各36次。可保持肺、脾、肾三经的润顺和通畅哦!